无障碍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环境新闻
大保护与大发展铿锵协奏——2019省级党报长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湖北行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 | 发布时间:2019-11-11 11:47

113日至7日,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承办的2019省级党报记者工作会暨“长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湖北行”采访活动在湖北举办。来自江西日报、贵州日报、湖南日报、河南日报、山西日报、安徽日报、广西日报、南方日报、四川日报、福建日报、新华日报、重庆日报、解放日报、湖北日报等14家省级党报负责人、全媒体记者以及《新闻战线》杂志社代表共50余人,深入武汉、荆州、宜昌等地,深入报道近年来我省在推进长江大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外省市媒体人眼中的湖北是什么样?返程前,他们用笔和镜头记录采访的同时,纷纷撰文抒发此行所观所感,为湖北点赞加油。本报摘选部分媒体负责人和记者发来的真挚感受,以飨读者。

行走三城,感受精彩

江西日报社副总编辑 杨惠珍

三天的湖北采访,在武汉、荆州、宜昌三座长江名城穿行、考察,能清晰地感受到三座城市在写好大保护文章时有着同一种坚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也有各自的精彩。

在长江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武汉的两个选择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打造最美水景为城市塑形造魂。汉口江滩的灯光秀,格调高雅、美轮美奂,彰显一座现代大都市的时尚;漫步东湖绿道,清水浩渺可亲。因为“大江大湖”,武汉在雄浑、厚重中又散发着灵气、大气并济的独特气质。二是通过打造高端产业链发展城市新动能。“武汉光谷”聚焦光电子信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环保节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五大千亿级产业,为城市安上面向未来的动力引擎。

荆州,长江之畔一座饱含历史的文化名城。以荆州古城墙、张居正故居为基础,荆州市重新整理、开发城市文脉,改造城墙沿线水景,以“关公朝圣地、魅力古荆州”为文化IP改造或修建关帝庙、关公义园、荆州博物馆、古城公园,推出了古城墙灯光秀、夜游古城、实景演艺等旅游项目,以文化为先锋,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

宜昌的选择让人震撼。2016年以来,为响应国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兴发集团园区主动腾退长江岸线950米,退让土地800多亩,投巨资拆除沿江装置、新建厂区。在宜昌,护好长江水、用好长江水、治好长江水,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湖北、江西同饮长江水,我想,湖北三城的道路选择,无疑为当前江西各地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创新之光驱动“武汉号”列车

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 黄建伟

30多年前,我在东湖畔读大学,度过充实而难忘的青春岁月。近几年,每次回到武汉,都感觉这座城市在快速变化,不仅是城市框架拉大,更深刻的是气质的改变。曾经的“钢城”向前奔跑的步伐越发轻盈有力,处处散发着从容和自信。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答案在“中国光谷”揭晓。曾经的广袤农田,变成播撒创新种子的创业热土,平均每天申请专利近80件,每个工作日新增企业88家,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五大千亿级产业强势崛起,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数字经济两大新兴产业蓄势待飞。透过光谷可以看到,驱动“武汉号”列车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飞驰的,早已不是钢铁,而是一束束照向未来的创新之光。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何把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武汉实践令人印象深刻。作为全国三大科教中心之一,武汉拥有84所高等院校、130万在校大学生,却一度经历“留人之痛”。2017年,武汉大手笔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从产业布局、住房保障、薪资待遇等多方面入手,为年轻人搭建梦想舞台,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吸引超过70万名大学生留汉。

放眼世界创新高地,无一不是人才“强磁场”。透过人才这扇窗,可以窥见武汉未来——518平方公里的光谷已集聚4名诺贝尔奖得主、61名中外院士、399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超过1万名博士。这么多“最强大脑”聚力打造的创新之光,必将引领武汉加速蝶变,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点赞长江大保护的“兴发担当”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孙德中

绿色转型发展,是化工企业的难题,尤其是临近江河的企业,一直饱受诟病。

116日,我们随采访团来到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感受到另外一番景象:看不到漫天的灰尘、闻不到刺鼻的化工气味。由拆除临江码头、装置设备而建的生态长廊,绿意盎然,漫步走来舒心惬意。

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介绍,这些变化来自于企业主动作为,提出“争做长江大保护的推动者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引领者”,实施“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主动拆除沿江装置22套、报废资产达12亿元;投资10.7亿元提档升级、扩容改造园区全部环保装置,确保任何情况下污水不入江;投资13亿元搬迁临江草甘膦及甘氨酸装置;投资20亿元实施6个转型升级项目……这一组巨额投资的背后,体现的是一家化工企业的“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一种呵护母亲河的责任担当。

兴发集团一系列的转型升级举措,让化工产业“夕阳”变“朝阳”,竞争力更强:为国产芯片配套的电子级磷酸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有机硅新材料的关键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园区各生产装置形成封闭式循环,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和节能减排,具有很强的成本竞争优势。

作为同样肩负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任的河南人,兴发集团的故事让我们感动、催我们奋进,更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有益的借鉴。

古文明与现时代交相辉映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张红梅

这是第二次来武汉,上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最大的感受,就是武汉变化太大了。

首先武汉很美。从机场到宾馆,高架桥气贯长虹,树木遮天蔽日,高楼林立,街道干净整洁,交通疏导有序。尤其是东湖,一望无垠的开阔水面烟波浩渺,整饬一新的绿道,如同玉带环绕着湖水,杨柳岸晓风明月。行走其间,晚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其次是湖北历史内涵丰富。在武汉短短两天半时间里,我两次前往湖北省博物馆参观。无比精美的曾侯乙编钟,让人流连忘返。讲解员专业的解说,让人增长了不少知识。文化资源要转化为城市竞争力,宣传推广很重要。这方面,我发现湖北省做得非常不错,博物馆每天定时免费开放,同时处处能看见楚文化的城市雕塑,即便在我们住的酒店里,也随处可见战国青铜仿制品。这无疑能极大地增强外来游客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我想,一座城市要获得持续的竞争力,文化是根本。灿烂的古代楚国文明,与今日湖北之繁荣,形成一个穿越时空的交相辉映,意味深长。

第三,与城市品质提升相呼应,湖北省在新兴产业培育上也是亮点纷呈。这次湖北之行,我们参观了武汉光谷,了解到仅仅是集成电路产业,这里就汇聚了100多家企业,集群效应非常明显。产城一体,协同发展,其中的逻辑,必然是通过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增强对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促进交通和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从而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武汉,我们这方面的感受特别强烈,应可作全国城市发展的一个范例。

长江水碧夜游兴

湖南日报社编委 邓梅辉

116日晚,随采访团乘坐宜昌交运集团的游轮夜游长江,体验了一把当地蓬勃兴起的“夜游经济”。

秋风送爽,空气清新,母亲河长江静静流淌。游轮在宽阔的江面上缓缓行驶,两岸灯火映在江中,五彩缤纷,如诗如梦。记者看到,游轮上满载游客,大家一路十分兴奋,争相观景、拍照,乐而忘返。

发展夜游经济,弥补了城市旅游市场空白,能更好满足广大游客日益多元的旅游消费需求,对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宜昌推出“长江夜游”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成功让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延长1.2天以上,增加就业岗位近200个,产生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宜昌居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是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和世界第一坝——三峡大坝所在地,发展夜游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宜昌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殷切嘱托,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守护好一江碧水”,为发展夜游经济打下良好基础。

夜游经济潜力巨大,还有很多文章可做。建议宜昌在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开发更多更好的夜游产品。可通过打造情景演出、播放露天电影等,营造更加浓厚的夜游氛围。同时,发展酒吧、夜宵、名优特产品夜间卖场等,拉长夜游经济产业链。

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交汇

《新闻战线》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陈利云

第七届世界军运会刚刚在美丽的江城武汉落幕,有机会代表《新闻战线》杂志社参加这次采访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随着采访不断深入,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荆楚大地城市建设的突出成效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在这里,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融,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交汇:美丽东湖犹如一颗硕大的明珠,镶嵌在武汉这顶桂冠之上,清新大气,充满朝气;东湖高新区,作为全国10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之一,探索出了一条光谷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让我们看到了创新的无限活力和无穷魅力;来到依江而立的荆州,和古城来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投资30亿建设的荆州园博园,既有历史厚度,也有人文气息,令人流连忘返;来到宜昌,在三峡大坝、许家冲村、兴发集团园区,处处可见绿色发展的“宜昌模式”,让人不禁对推进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为透彻的领悟。

山水一程,兄弟媒体记者倾情寄语——

在湖北,收获惊喜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聆听、感受。看光谷巨变,走东湖绿道,观古城文脉,探兴发转型……采访中,来自各省级党报的全媒体记者一路风尘仆仆,用他们的笔触,记录下荆楚高质量发展的动人故事。

大江大湖展风华

去年10月回武汉参加武大毕业30年聚会时,东湖美景就让我倍感惊艳:天朗气清,碧波荡漾,路旁的水杉高大挺拔,绿影婆娑,众多市民在这里跑步、骑车、健走,真羡慕武汉人有这样一处休闲养生宝地。这次专程采访东湖绿道,又得以一赏夕照在山、浮光跃金、倦鸟归林的和谐画卷及美轮美奂的夜景。据介绍,2019年,武汉东湖达到40年来最好水质,作为唯一入选的城中湖,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河流(湖泊)”,成为推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实践典范。刚结束的世界军运会上,作为主赛场之一,被称为世界级最美山水赛场的东湖再次展现风华,向世界递上一张美丽的武汉名片。山水一程,与东湖有缘,三生有幸!

(安徽日报记者部主任 顾群)

穿行东湖绿道上,两旁参天的树木、连片的花草,放眼望去满目葱茏。一群大雁时而栖息在湖面,时而盘旋天空,时而俯冲向湖心小岛,使人联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妙诗句。行走在绿道长堤,身边不时有骑行爱好者蹬车而过。落日余晖中,两侧的湖面波光粼粼,泛出一片金黄。面对如此美景,让我们这些见多识广的“老记”们连连惊呼,真是怎么赞都不为过。(山西日报记者 李志军 杨天闻)

产业兴城筑根基

来到中国光谷,第一印象是大,518平方公里,一个产业就是一座城——这是一座追着世界最先进目标前行的城,世界先进的光电技术、新能源企业,在这里都有全产业链布局。这是一座有着深厚科研“功力”的城,近百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置身其中。这是一座色彩鲜艳的时尚之城,所有创新创业的追梦者,一起共享着这里产城融合的缤纷与便利。荆楚之地,大江大湖大光谷,一个“大”字,蕴含着楚人博大的胸怀,高深的谋略,坚韧的定力。(广西日报通联采访部主任 庞东霞)

采访广汽乘用车宜昌项目发现,这个总投资35.3亿元的工厂,无论是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生产线,还是整个生产过程和运营管理,实现了高度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体现了高质量、高效率、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代表着现代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这个年产20万辆整车的产业龙头,我们看到一个现代产业新城正在崛起,看到了地方狠抓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的战略定力。祝愿宜昌能不断夯实现代产业根基,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四川日报区域中心主任王怀)

“壮士断腕”绘绿景

这几天,穿行于武汉、荆州、宜昌三座长江名城考察,一路采,一路拍,被湖北先进的光电产业、壮阔的长江、秀美的东湖、深厚的荆楚文化深深震撼。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为保护长江母亲河,宜昌针对沿江一公里范围内的134家化工企业发起壮士断腕的“清零行动”。比如这次采访的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主动拆除沿江装置22套,报废资产达12亿元,还投资20亿元实施6个转型升级项目,推动园区向循环化、精细化方向迈进,这份选择令人敬佩。

(福建日报宁德记者站站长 李向娟)

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我看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10个大字,被兴发人立在长江边,牢记在心底。企业是长江生态保护建设的主体和重要力量,兴发集团为长江生态保护付出巨大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企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这不正是“三峡精神”在三峡企业的传承吗?(解放日报记者宋彦霖)

文旅融合气象新

儿时品读《三国演义》,荆州这个名字早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初到荆州,首先映入眼帘的荆州古城墙,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感,远远就能引起我的好奇和期待。近观荆州,它分明处在烟火繁华的俗世间,无论何时,都散发着历史的醇香。荆州园博园立足楚文化,以生态文化旅游为脉络,星罗分布着45个展园,藏纳了荆州的世情百味。穿梭在“一心、一廊、五区”间,时而忆金戈铁马,时而看一江楚水,时而观芙蓉披红,用科技重现记忆中的历史,用旅游传承万千文明,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惊喜。(贵州日报黔东南记者站站长 熊诚)

漫步在荆州古城墙上,放眼望去,远处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近处的护城河碧波荡漾。超过11公里的古城墙宛如一条巨龙,横贯在城市的中央,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就在这里相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就在这里交融。游人行走在整洁的关公义园,高达58米的关公雕像迎风伫立,远眺长江,仿佛正在关注着荆州近年来可喜的变化。

(南方日报地方新闻部主任助理 张锦标)

秉承长江的灵秀,自三峡工程移民以来,许家冲村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以生态观光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巧手描绘出一幅产业强、环境美、乡风淳的特色田园新画卷。我感觉,许家冲村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积极发展产业的同时,统筹做好生态宜居、以文化人等工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河南日报平顶山记者站站长 张建新)

来源:湖北日报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