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市级工作
共享蓝天碧水净土,这里是荆州!
信息来源:荆州日报 | 发布时间:2021-07-15 14:43

蓝天澄澈、碧水绕城、公园林立、蛙鸣蝉唱……七月,漫步林城相融的荆州,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生态美景。

生态良好,生活才会美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理念在荆州深入人心,人们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着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为提升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中的幸福指数,荆州坚持生态优先,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以赴攻坚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久久为功,打造蓝天碧水净土新常态,让群众共享优美生态环境。

向污染宣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7月1日,荆州市全面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今后,全市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必须落实“三线一单”刚性要求,不得变通突破、降低标准。

这个生态环境准入的“紧箍咒”,只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措施之一。

雾霾、黑臭水体、水华、生活污水直排等突出环境问题,曾一度是全市迈向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向污染宣战!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荆州市高位推进,扎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严明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压实生态环保责任考核,月调度、季督办、年考核,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和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推进中、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保蓝天,多管齐下源头管控。禁烧垃圾秸秆、禁燃高污染煤锅炉、禁燃放鞭炮,治扬尘、治尾气、治油烟、治“散乱污”、治工业炉窑……五年来,全市大气主要污染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8.3%、PM10平均浓度下降了36%,优良天数比例上升了22.6%、达到87.4%,“荆州蓝”成常态。

保碧水,多措并举源头治理。保护饮用水源地、提标污水处理厂以及配套建设生活污水管网、监管企业废水达标排放、治理黑臭水体、治畜禽污染……五年来,荆州国家考核断面劣五类水体全部消除,饮用水源地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城区7条黑臭水体100%治理。

保净土,多方发力修复国土。五年来,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6.69%,湿地保护率达到46.39%。森林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长江中游平原湖区的样板和湖北唯一。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铁腕治污,让荆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荆江两岸,曾经的一处处“疮疤”,变身为荆州滨江风情带、明月公园、口袋公园、生态绿廊等一个个生态景观,一条条黑臭水体被修复成一个个水清景美的景观带,美化着人民的宜居生活。


向绿色转型厚植优势释放红利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近年来,荆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既带来产业升级、生产方式调整的绿色转型,又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绿色转变。

向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中注入绿色“基因”,荆州市全面迈入绿色发展之路。

一批批传统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型。湖北亿钧耀能新材料股份公司兴建4套环保设备,全面防控污染,同时积极建设太阳能光伏玻璃装备制造基地,向绿色节能之路前行,年产值持续攀升;安道麦荆州基地引入全球最先进的数字智能化管理系统、废水废气处理工艺,提升企业绿色发展水平。

一个个绿色项目落地助推发展转型。华中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区2020年落地荆州开发区,完善了荆州市乃至湖北省制造业表面处理产业链;美的智能家电产业园项目、华鲁恒升现代煤化工基地项目等一个个投资过百亿元的重大投资项目,支持荆州擦亮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金字招牌”;荆州华强方特文化主题园、楚国八百年城市公园、荆州园博园等文旅项目,持续激活文旅产业。

向生活方式注入绿色理念,荆州市推进生态资源更好成为生态红利。

沙市区白渎村村民赵洪华是名“秸秆经纪人”。每年秋收,他早出晚归到田间收秸秆,销给岑河镇田园秸秆收储站。凭着勤劳苦干,早在2016年就实现脱贫摘帽。

“以前不懂环保,都把秸秆烧掉了,污染大又浪费资源。如今,秸秆可是金疙瘩。”赵洪华说。

在荆州,像赵洪华一样既是生态环境践行者又是受益者的,不在少数。

一直以来,荆州市持续宣传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从城市到农村、从幼童到长者、从公共场所到个体家庭,处处涌动着生态环保行动、践行着绿色低碳生活。

保护生态环境,从一句口号变成了一次行动,并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融入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中。



打印|关闭